古人是如何计时的?揭秘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

更新时间:2024-04-16 09:27:04 作者:智慧百科

古人并没有像现代人那样依赖于钟表来计时,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依靠自然现象和简单的工具来确定时间。太阳的升起和落下、水滴的滴落、火把的燃烧以及影子的长度都成为他们计时的参考。他们运用自然规律和智慧,创造出了一套精准的计时系统,体现了古人在科技方面的卓越智慧和创造力。

去年有一部大火的电视剧,古装片,名叫《长安十二时辰》,不知道小伙伴们看了没?

这部剧里面主要讲了24小时之内大唐长安城发生的事情。剧名里有“时辰”,所以剧里经常看到各种各样关于古人计时和报时的画面,紧张感十足。

大家都知道,在中国的古代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,一个时辰是两个小时。但很少有人能说得清,十二个时辰一天的计时是从哪个朝代开始的?古代没有钟表,古人都是怎么来记录时间的呢?

钟表原理图

其实,在中国的古代,除了“时辰”之外,还有其他五花八门的计时方法,古人关于时间有各种各样的替代叫法。

细细捋一下挺有意思的。

古人经常会用的计时单位,比如一刻钟、一炷香、一袋烟、一盏茶;现在经常在网络小说里看到的说法,比如弹指间、一瞬间、眨眼间、一刹那,还有三更天、四更天、五更天等等。

这些说法经常见,可是从来没有人去较过真儿,这些计时单位,换算成现在的钟表时间,到底是几分几秒,亦或是几个小时?

从上面古人的计时单位里可以看出,古人计时并不像今天这样精确,一袋烟、一盏茶这样的计时单位随机性太强,有的人抽烟快有的人抽烟慢,一盏茶可以鲸吞,也可以细品,前后时间相距巨大。

除了这些日常“粗犷”的计时方法,古人能不能做到比较准确的计时呢?

答案是可以的。

古人的智慧远超我们的想象。

古人比较精确的计时工具主要有以下几种:

一、日晷

日晷,是一种是利用太阳光线投射到物体上形成的影子来量定时间的工具,类似于我们现在的钟表,看上去就是一个放大号的表盘,指针是晷柱的影子,驱动力是地球的自转。

这件东西现在看上去也相当的高级,是我们古人智慧的结晶。

历史上关于日晷文字记载,最早出现在《汉书》,《汉书》里有专门的《日晷书》34卷。虽然文字记载出现在《汉书》,但是古代日晷实际使用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周朝时期。

在《周礼·春官》中记载:

“冯相一氏:掌十有二岁、十有二月、十有二辰、十日、二十有八星位,辨其叙事,以会天位。冬夏致日,春秋致月,以辨四时之叙。”

在《周礼》的讲述里,说明中国古代早在周朝的时候就基本上已经把一天划分为12个时辰了。而且日晷不只可以单日计时,还可以记录节气和季度。

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的日晷

那个时候,每一个时辰的名称和我们现在几点几点的说法不一样,它是根据当时人们的作息规律来命名的。

西晋人杜预在《左传》的注释中说,三国以前半夜11点到凌晨1点叫做“夜半”;再过两个时辰,天亮之前公鸡报晓,叫做“鸡鸣”;黎明时分叫做“平旦”;太阳升起的时刻叫做“日出”;吃早饭的时候叫“早食”或者“朝食”。

那个时候的老百姓们一般一天只吃两顿饭,“早食”就是他们吃第一顿饭的时间,第二顿饭就到临傍晚了,叫做“夕食”。

中午的时间叫“隅中”;太阳升到最高,正头顶的当口叫“日中”,是一日之正午;傍晚太阳偏西叫做“日昳”;太阳下山叫做“日入”。而我们现在所说的黄昏,在古时只是指代日落后天色昏昏黄黄的那一段时间,并不指整个夜晚。

李商隐在《登乐游原》里写:“夕阳无限好,只是近黄昏。”说的就是这样一段时间。

汉代日晷,中间的晷柱已经缺失

西汉时期的《淮南子》还记载,我国古代尝试过一天十五个时辰的计时方法,但是在长时间的应用中发现不太好用,慢慢地就舍弃了,统一用十二时辰计时。并且结合传统文化,用地支的名称来为十二个时辰命名,也就是为我们现在熟悉的子时、丑时、寅时、卯时、辰时、巳时、午时、未时、申时、酉时、戌时、亥时。

在宋朝,时辰计时法有了新的改进,宋朝第一次把每个时辰分为“初”、“正”两个部分。以前的一个子时是两个小时,现在子时分为“初子时”和“正子时”,这样把一天的时间就分成了24份,和我们现在的24小时制没有差别。

半个时辰的说法不太方便,逐渐的,人们把半个时辰叫做“小时”,我们今天的“小时”就是这么转变来的。

这个日晷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

日晷虽然好,却有一个致命的缺陷,就是必须是晴天才能用。一旦天阴下雨,日晷就成了摆设。

如果碰上连阴天,古人的日常生活岂不是要乱套?不要替古人着急,古人的智慧是无穷的,除了日晷之外,古人还有多种计时工具。

比如刻漏。

二、刻漏

刚才说到日晷有致命的局限性,它的驱动力来自于太阳,没有太阳,日晷就不能用。

还好古代还有一种计时方法叫做刻漏,利用流体的流量多少来记录时间的工具。

刻漏里的流体主要有:水、细沙、水银。

刻漏原理图

《隋书》里记载:

“昔黄帝创观漏水,制器取则,以分昼夜。”

史书里记载是黄帝发明了水漏计时器,用以昼夜计时。

黄帝之后,几千年的演化,历朝历代都在沿用和改进,后来还发明出了水银漏和沙漏。并且工具越做越精确,让这种计时方法越来越准确。

六经图——唐吕才漏刻图

中国人有了刻漏之后,就把一昼夜分为了一百个等分,形成了“百刻制”。在中国“百刻制”比“时辰制”还要古老,是使用时间最久的计时制度。

当一天被划分为十二个时辰之后,问题来了。

因为一百并不能被十二整除,“百刻制”下每天都会剩下“四刻”,这点时间需要平均分摊到每个时辰里面。关键分起来不是整数,很难分匀,算起来超级麻烦。

算来算去算烦了,到了汉朝,汉哀帝时期做出了改变,第一次把“百刻制”改成了“一百二十刻制”,一百二十除以十二,这样好算多了。

元延佑三年的铜壶滴漏

到了梁武帝时期,不晓得出于什么原因,把一百二十刻制改成了九十六刻制,后来又改成一百零八刻制,反正都是能被十二整除的,方便计算;不过古人也是能折腾,到了南北朝,又改回了一百刻制,然后一直延用到明末清初。受到西方科技影响,钟表传入中土,这才最终定为九十六刻制。

古人的刻制计时一直在变来变去,你要是问古代的一刻钟相当于现在多长时间,那得先确定问的是哪个朝代。

使用百刻制的时代,一刻钟相当于现在的14分24秒。

一百二十刻制时代,一刻钟相当于现在的12分钟。

九十六刻制,一刻钟刚好是现在的15分钟。和我们现在说的一刻钟时间长短相等。

千章铜漏

除了“小时”和“刻制”,古人在晚间计时还有专用的单位,叫做“更”。

我们经常在古装电影和电视剧里看到,司职打更的人,也就是“更夫”,拿着锣鼓在夜间的大街上巡游,负责给大家报时。

一更天响一声鼓,二更天响两声鼓,三更天响三声鼓,五更天很多人都要早起,响五声鼓也不算扰民,非常的人性化。

那么,古代的“更”到底是个什么时间概念呢?

古人把夜晚分为五更,一个时辰为一更。很多人误以为数更是从子时开始算的,这是错误的认知。古人数更从戌时开始,一更是戌时一刻,也就是晚上七点到九点,称为黄昏。

二更是亥时,是晚上九点到十一点,称为人定。

三更才是子时,是晚上十一点到第二天凌晨一点,称为夜半。

四更是丑时,即第二天凌晨一点到三点,称为鸡鸣。

五更是寅时,即第二天凌晨三点到五点,称为平旦。

水运仪象台

一更、二更、三更、四更,一直到寅时五更,夜晚结束,开始白天的计时。

古代白天报时敲锣,夜晚打更敲鼓,几更也可以叫做几鼓。

在我国的传统名著《西游记》里,有这么一段,孙悟空到灵台方寸山、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外学道。被祖师在猴子脑袋上敲了三下,孙悟空领悟到祖师是要他三更天走后门进来学道。这里的三更天,也就是子时,是夜间23点到凌晨1点之间。

现代汉语里常说的“半夜三更”也是这个点儿。

我们现在小时下有分钟,分钟下有秒钟。古代的更下还有“点”。

每一更天分为五个点,一点相当于现在的24分钟。

《西游记》前面的回目中有提到:

“次日五更三点,太宗驾坐金銮宝殿,文武众臣趋朝。”

五更三点的时间,是现在的凌晨4点12分。也就是说,4点12分的时候,唐太宗就开始上朝和文武百官们议政了。历史上,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是在这个点儿开始早朝的。

天天如此,真是起得比鸡还早,也是蛮辛苦的。难怪有老是有皇帝不想早朝。换成现代人,很多人也做不到每天起这么早。

秤漏

三、计时香

除了靠日晷和刻漏计时外,中国古人还会利用灯火或者焚香来计时。

历史上记载有灯钟,这种计时工具是是靠灯油的减少量来估测时间的,在油缸的内边刻上刻度,灯油降到什么刻度就是几点。

计时香

除了灯钟,更广泛的,还是利用焚香来计算时间。

《长安十二时辰》里有个“龙舟香漏”,就是这类计时香。

龙舟香漏最早出现在宋代,《长安十二时辰》剧组这是拿此物来今为古用了。此香漏的工作原理,是香燃烧一截,到一个刻度就会掉下来两个金属球来报时。

当然,焚香计时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,更多的时候,焚香计时用来记录一个片段的时间,功能和简易沙漏类似。

焚香还会被定制成固定的形状,和一定的长度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,叫做“香篆”。

宋朝有“百刻香”,一条香可以燃烧记录一个昼夜。

明代记载有特制的香,甚至可以连续使用几天甚至一个月。

长计时盘香

短计时盘香

你肯定会问,我们平时说的“一炷香”的时间,到底是多久呢?

没有固定答案,有的香计时一个小时,有的则计时两个小时,也就是一个时辰。也有计时一天,计时十天的。

我们经常听到的还有“一盏茶”的时间,从茶泡好到喝完,大概是15分钟左右,一刻钟的时间。

最后,咱们来说一下一弹指、一瞬间、一刹那都是什么时间概念。

刚刚上面说到的三个时间单位,都是来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名词。

根据《僧祇律》的说法,一刹那就是一念,二十个念等于一瞬顷,二十个瞬顷等于一弹指,二十弹指等于一罗豫,二十罗豫等于一须臾,一昼夜加起来总共有三十个须臾。

有了昼夜作为参照物就可以进行计算了,一昼夜是24小时,所以一须臾差不多就是48分钟,一罗豫相当于2.4分钟,一弹指就是7.2秒,一瞬是0.36秒,一刹那是0.018秒。

今天我们都习惯用一瞬间、一刹那来形容时间非常的短暂,实际上换算下来,这几个时间单位真实的含义,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短暂。

以上就是古人是如何计时的?揭秘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的相关介绍,希望能对你有帮助,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,可以往下看看相关文章,有很多古人是如何计时的?揭秘他们的智慧与创造力相关的拓展,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。

为您推荐

百家争鸣:道家、儒家、墨家的思想异同

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,道家、儒家、墨家是三大主要流派。道家强调养生修身,主张顺应自然,追求道的无为而治;儒家倡导仁义礼智,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;而墨家则主张兼爱非攻

2024-04-15 18:24

墨家学说:政治经济治国之道

墨家学说认为,政治经济治国之道应立足于民生需求,推崇以实用主义为核心的理念,注重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和民生福祉。在治国理政中,应注重公平正义、和谐共生,倡导兼爱、非攻、

2024-04-15 17:51

爱与非攻并重,探索墨家经典!

墨家思想以"兼爱非攻"为核心,倡导和平与友爱的理念,反对战争与暴力。他们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、互相关爱,以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和冲突。在当今社会,墨家的思想仍然具有

2024-04-15 17:46

墨子思想中的“兼爱”和“非攻”原则的意义是什么?

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之一,其主张的“兼爱”和“非攻”原则被认为是道德和政治的典范。所谓“兼爱”,即指广泛关爱他人,超越族群和利益的界限,体现了人道主义和博爱精神;

2024-04-15 17:13

墨子:兼爱非攻

墨子,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,提倡“兼爱非攻”的理念。兼爱,即广泛的爱,不分贵贱,不分亲疏;非攻,即不主张用武力解决矛盾,而是以仁爱和平来化解纷争。这种理念主张以仁爱为

2024-04-15 17:06

墨子的“兼爱”为何是有问题的

墨子所倡导的“兼爱”思想,虽然具有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,但却存在一些问题。在现实社会中,人们往往难以真正做到平等对待所有人,而将更多的关爱和资源倾注在亲近的人身上。同时

2024-04-15 16:35